中国文明总站 最新要闻    图片新闻    公告公示    文明创建    志愿服务    未成年人    专题集锦   评论博文   讲文明树新风   文明播报    县区动态    魅力三明    三明人文    资料文库    他山之石    微   博    道德模范      我们的节日   
  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三明人文
清流:沙安古道越千年
[三明日报]         2023-12-25 11:46:00        字体显示:

  沙芜,地处清流县东南部,与永安市安砂镇、罗坊乡毗邻,宋属折桂乡梦溪团,明、清均属梦溪里,民国34年称梦溪乡,1984年改称沙芜乡,又称沙芜塘、燕塘。沙芜称塘,亦有湖,得名于九龙溪。闽水最奇险的九龙十八滩在境内,是古时由九龙溪通往省城福州的重要码头。沙安古道指的是九龙驿驿道从沙芜至永安安砂镇的路程,因九龙溪险,船行至洞口、矶头,旅客常改走陆路,由沙安古道抵永安。古道以鹅卵石铺成路面,路宽1米多,可骑马乘轿通行,为清流首任知县刘叙主持修建。

  据清流县志载:宋元符元年(1098年)清流置县,设二驿:皇华驿和九龙驿。九龙驿,有驿道40公里,自沙芜塘铁石矶至县城……通永安县,由县城东门出城,经杨梅潭、崆峡岭、嵩口坪、围埔亭、梓材坑、木南青、沙芜塘、矶头行、大岭顶分界入永安县城,全程100公里。明崇祯二年(1629年)裁撤,后由铁石矶巡检司兼领。

  千年古驿道

  “一百多年前,我的祖上就搬到大岭上居住了,大岭上是沙安古道的最高处,直到20多年前因山洪灾害才由政府安置到山下生活。”65岁的沙芜乡村民江明标说。

  “官道在九龙庙建成之前就有,应该是宋朝,一千多年了。”洞口村村民、民俗研究爱好者陈比祥肯定地说。

  “九龙湖的水退去后,还能看到九龙庙的墙基。”洞口村党支部书记江明辉补充道。

  在洞口村部,村民们三三两两地聚拢过来,从有限的记忆中搜索着对九龙溪和沙安古道的了解。在他们看来,驿道自古以来就有,他们的先辈世世代代都走这条路,去永安、下福州,赶集、经商、求学、购买生活物资,水路接着陆路,陆路又连着水路,日夜兼程。

  沙安古道的起点在新矶大桥旁,古码头早已淹没于水下,从这里渡船登岸,攀过乱石陡坡,一条石板路悄然遁入丛林。据清流民国县志载,此处原建有一座“邓公桥”,因为“往年奸贩包籴,载下洪塘,以济洋船,贪得高价,又安砂黠商,百十成群,放青苗子钱。当青黄甫熟之时,即据田分割,先于嵩口造船,及其强载出境。巧富势族,利其贵籴,多为之纵横,以至崇祯丙子岁大饥,巨贩闭籴,米价腾跃,几乎激变。邓公应韬还于北京,设法赈济外,爰申禁饬,博采传舆,于龙津桥造木栅,以截上流之米;于铁石矶建浮桥,以截下流之米。顿使米价常平,邑民安堵,题之曰邓公桥。”

  知县邓应韬是位好官,帮助当地发展民生,平抑物价,为百姓所颂扬。江明标介绍,大岭顶是清流和永安的分界线,往左是永安,往右是清流。他随父母在大岭头种田,常听长辈讲起清末动荡时期发生在沙安古道上的故事。那时,一些好吃懒做之徒迫于生计,结伴上山为匪,拦路抢劫过往旅客,他的爷爷就曾是其中的一员。有一次,洞口村一位姓江的商人和一位朋友从永安返回,被土匪拦在半道上。尽管土匪化了妆,脸涂得黑漆漆的,还是被认出来了,商人用竹烟筒使劲敲过去,大声训斥:“你也敢抢我吗?不长眼的东西!”土匪心惧,遂退去。在这条路上行走的很多是乡里乡亲,实在拉不下脸面,后来都改邪归正,安心种地为生,匪患渐除,古道从此又恢复安宁。

  路好走生意就好做。沙芜的大山里从来不缺特产,春笋、红菇、稻米、土纸,争先恐后地出山。没有人确切统计过,有多少鲜笋和笋干通过沙安古道经永安中转,再沿水路抵达省城福州,千百年来,这种贸易方式从未间断。

  在大岭上,有一处白云岩,岩形如屋,人迹罕至。据传,明初江道人修炼于此,长久之后,只见白云常罩其头顶,村民感到十分诧异,前往查看,却见道人已经坐化,便将他供奉在寺院。陈比祥说,他在研究民俗时发现,朱元璋曾派人来联络江道人及另一位朱姓义士与他共同起事,江道人借口年龄大而多次推辞,终未答应。

  从大岭顶继续前行数里即是白马山,白马山下有个燕子岩,岩间藏一九龙洞群,又称“狐狸洞”,为“闽人之源”的发现地,洞口宽敞,洞内大洞套小洞,主洞宽可容数百人,大大小小的钟乳石遍布洞中。民国《清流县志》称:“咸丰七年(1857年)五月,石达开部将率太平军十万余众入清流城。”随后,石部退往沙芜,屯兵此洞,现仍存垒筑的石阶、隘口、瞭望台。此地并非兵家必争之地,但良好的地理环境和优沃的生存条件还是引起了石达开部的关注,虽因兵败而退走闽西,沙芜仍为他们保障了暂时的安全。

  风雨金泉亭

  九龙溪系闽江沙溪水系上游,曾经多凶险,明代翰林院编修赖世隆赋《九龙行》诗云:“九龙之险无与比,江淮河汉风波耳。岂如此水怪石多,朝夕无风浪自起。”在民间传说中,九龙分别为:雾龙、马龙、三门龙、大长龙、小长龙、五伯龙、贰龙、香龙、安龙,都具有兴风作浪的功力。

  《清流县志》记载:“至六龙,纳芹溪、梦溪水,合流注安砂界,历永安、沙县、南平等处。上六龙属本县,下六龙属永安县。中有十八滩,上下二十里。”

  到达大岭头山顶,这座山的最高处,时值正午,太阳的影子投射到地面,升起渺渺轻烟。一座古亭孤独而倔强地矗立,几根掉落的房檐散布于亭内,或立或卧,尽管略显破败和沧桑,却骨架坚挺,风华犹在。古亭取名“金泉亭”,源于一段缘分。

  据“重修金泉亭记”所述:金泉亭为洪氏七十二世祖成祥公于一八四八年所建,距今一百五十年。亭在大岭之顶,岭长十余里。沿途林深草茂,磴道逶迤,岭高风急,形势险要。清道光年间,成祥公由永返宁,路经此地,忽狂飙大作,暴雨骤至,避雨无所。公默祷如得宽裕,于此建亭,造福行旅,后果如愿。亭为砖木结构,拱门相望,造型优美。墙砖有“宁化洪宅茶亭砖”字样。公惟恐后世子孙无力维护,埋金于亭,藏机于亭名,曰:“金泉”。一九四六年,七十四世祖兆熺公曾重修,未推敲亭名。去冬,七十六世孙万雄携眷寻亭,视察祖业,但见土石狼藉。据悉,系近乡某人,于亭内盗掘得金。村民闻讯,争相觅宝,故四壁遭损……立碑人为洪氏裔孙文瀚、万雄,一九九一年春。

  洪氏是宁化何处人氏,未及详考。金泉亭建成,为往来商贾旅人提供了中途休憩、纳凉、避雨的场所。出过远门的人都知道,闽西山道中常能看到一些简易的小屋,作凉亭用,有的是土墙夯筑,有的是砖瓦砌成,跨越路面,中间留拱门相通。清流乡村称这种小屋为“骑路亭”,由乡民集资或行善人家捐建,就是为了方便跋山涉水的行旅之人可以遮风挡雨,稍稍缓解路途的艰辛。江明辉说,他们正计划修缮金泉亭,一些细节还需要与村民商议决定。

  旧时,沙芜虽为清流、长汀、宁化、连城、明溪等闽西县域水路必经之地,却无专用码头,均以河边沙坝为水运装卸场所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下游安砂镇拦水筑坝,建设大型水电站,航运受阻停航,码头废弃,另于沙芜乡门珠甲、矶头、洞口、罗口等处修建船只靠泊简易码头。从此,九龙溪上便添了九龙湖,十里平湖,山光水色。得天独厚的陆路和水运条件造就了沙芜的繁华,作为清流曾经的最富庶之地,“鱼米之乡”的盛名素来有之。而今,沙芜塘的居民大都已搬迁,他们离开世代繁衍生息的乡土,分散到县城及周边乡镇定居并重建家园。

  从大岭顶眺望,九龙湖尽收眼底。湖中鸡公岛、神龟岛扶水相望着,波光粼粼,水面蔚蓝如镜,几艘渔舟轻摇,几群白鹭翱翔,旖旎风光,牵动浪花朵朵。对岸是洞口村,新修的沙安公路宽大平整,穿行在青山绿水间,满载货物的大小车辆川流不息。

  红色补给站

  “1930年春,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四军第二纵队同罗坊抵达洞口村,天色已晚,部队在河两岸树林中驻地宿营,虽然天寒地冻,但他们从不骚扰百姓,也没有借住民房。部队渡河后,有一匹马从马头凹摔下悬崖,受了重伤,首长就把马送给村民。我奶奶说她吃过马肉。”江明辉说,“建安砂水前,九龙溪的水不深,村民可以徒步涉水过河到矶头,赶集或者去九龙庙敬奉求平安。”

  江明辉提到的九龙庙即安济庙,在洞口村。据《清流县志》记载:“自庙前沿溪至永辖安砂,有险滩凡九,舟行危急。晋天福间,封为潜灵王。宋赐今额。旧志载:宋嘉祐中,蔡襄守泉州,有布衣投刺上谒,自称宁化九龙道士。襄莫测其为神,及退之庭除,忽不见,始异之。并赋诗以答:‘远远青青叠叠峰,峰前真宰读书翁。半岩冷落高宗雨,一洞凄凉吉甫风。溪隐豹眠寒雾露,井凋凤宿旧梧桐。九龙山下英雄气,尽属君王宇宙中。’”

  沙芜水陆交通便利,水草丰茂,鱼肥粮足。正统六年,知县康勉以此地险阻、草冠出没为由,奏请设巡检一员,巡防兵四十名,巡捕。嘉庆五后大水,衙门湮没,不可立足,寄寓城中。久废。

  及至土地革命时期,沙芜地处中央苏区东方堡垒的最前沿,是中央苏区对外联系的重要通道,红军开展军事斗争的战略要地。沿着沙安古道,仍可寻见昔日红四军宿营地、红军渡口、红军驿站、红军亭、红军哨所、红军农耕地、游击战活动场所和村民记忆里的红色历史故事。1930年1月,为打破国民党第二次“三省会剿”,毛泽东率红四军二纵队千余人在沙芜洞口村宿营,于次日凌晨横渡九龙溪,向林畲挺进,胜利回师赣南;1933年7月,东方军入闽作战,在解放清流城后,数万红军战士挥师南下,直捣沙芜塘、洞口、秋口和南山下,恢复并建立乡苏维埃政权,赤化清流南面大片区域;1934年,开国上将萧华、彭绍辉率领少共国际师在沙芜设立多处“红色驿站”,转运物资,几度往返于清流和永安之间;1930年至1934年间,红十二军、红七军团、红九军团、红一军团等多支主力红军队伍近10万人次曾在此浴血奋战和经行……时任红九军团供给部主任赵镕在《长征日记》中这样记述:“顺九龙溪往东,就完全是白区了,这里是红色游击队常来常往的地方……老百姓同样早早烧了开水,摆在路旁,以便红军边走边喝。”

  红军主力长征后,沙芜人民积极配合红军开展游击战争。1935年,闽西南军政协委员会所属第一军分区在溪口召开第一次会议,决定第三营向敌后永安、清流交界的沙芜等地游击。1936年3月,闽西南第一作战区第一支队由刘汉率领,在沙芜等地游击,消灭了一些国民党地方反动武装。1937年7月,东方军入闽作战,单是沙芜乡秋口村就为红军筹粮20万斤。

  五六年前,沙芜乡政府意识到保护文化遗址的重要性,整理并开发了清流境内的古驿道。

  青山年年绿,景色时时新。白马山犹在,燕子岩犹在,九龙洞犹在,烽烟已远。流光掠影,从沙芜铁石矶至永安,古道全程近百里。在这条满含乡土气息的千年古道上,红色印迹深深地镌刻在每一块坚石上,渗透在每一寸土地里。 

  来源:三明日报(李新旺  吴火招)

 
 好 人 榜          更多>>
图片1.png
 
图片1.png
图片1.jpg
 
龙荣根.jpg
图片1.jpg
 
王贵珠正像.jpg
   创 城 简 报       更多>>
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
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
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
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
 创建工作交流        更多>>
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
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
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
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
主办单位: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
技术支持:今日三明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