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文明总站 最新要闻    图片新闻    公告公示    文明创建    志愿服务    未成年人    专题集锦   评论博文   讲文明树新风   文明播报    县区动态    魅力三明    三明人文    资料文库    他山之石    微   博    道德模范      我们的节日   
  您所在的位置:首页 > 三明人文
泰宁山歌:落音山水间 乡音永流传
[三明市融媒体中心]         2020-12-02 10:17:00        字体显示:

  

卢德生(左一)带领协会队员在梅口乡演唱山歌

  11月18日,泰宁县民主新街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,卢德生与搭档饶桂英、女儿卢雯就新谱的山歌进行试唱。悠扬的乐声飞出小院,引来几位邻居驻足倾听。

  卢德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“泰宁山歌”的传承人,饶桂英与卢雯都是泰宁山歌协会的成员。这些年来,在卢德生的执着中,在山歌协会全体成员的努力下,泰宁山歌这个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,从被发现到深入挖掘、精心整理,再到重新创作、唱响泰宁、唱向全国,如今已然成为泰宁旅游一个独特的文化元素,让游客“过耳难忘”。

卢德生(左)与饶桂英在上清溪为游客演唱山歌

  一曲倾心:痴迷山歌数十载

  山歌在泰宁流传已有千百年。听老人讲,泰宁山歌以前几乎人人会唱。农忙、秋收、挖笋、放牧……见面不说话,用歌来表达。

  卢德生今年72岁,曾经是位个体牙医。上初中时,他有幸遇到当时下放到泰宁的浙江师大音乐教授,跟着老师偷偷学艺三年多,奠定了深厚的音乐基础,并学会了谱曲作词。

  一次偶然的机会,他与泰宁山歌结下了缘分。那是1968年,他在一个偏僻乡村插队,在给农民送肥料的路上,田间的农民边干活边唱山歌,浓郁乡土的气息、优美独特的旋律瞬时扣动了他的心弦。他发现泰宁山歌富有特色的尾音,唱得亮、传得远,极有乡土韵味。一股发自内心的迷恋与冲动,让他拿出纸笔,将旋律记录了下来。

  自从“一曲倾心”后,为了收集泰宁山歌,让这个散落民间的文化瑰宝重焕光彩,多年来,他经常下乡“采风”,只要哪里有山歌,不管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茂密深林,不管是烈日下的中午还是冬雨中的夜晚,他拿着纸笔记词谱,和当地老乡一起探讨歌词曲调,常是十余天才回家。

  山歌《红军哥哥来岭下》,歌词唱道:“红军哥哥来岭下,全军百姓忙筹款;为啥红军打胜战,家家户户清粮仓。红军哥哥来岭下,全村百姓忙筹款;红军为啥把身翻,掏完家底又何妨。”讲述的就是当年红军来到岭下村的场景。这些故事都是卢德生采风时从村里老人口中听来的,他们如今已不在人世,但泰宁山歌把这段红色历史完整地记录了下来。卢德生说,每每想到这里,他就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。

卢德生(中)与搭档饶桂英、女儿卢雯,在租住的民舍里练唱山歌。

  记录了多首来自民间的山歌,卢德生渐渐琢磨与归纳出泰宁山歌的表现方法,他决心尝试创作,自己写山歌。

  写山歌是件苦差事,每首歌要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写出好几稿,一遍遍试唱,选出满意的逐句修改。一首歌从开始创作到定稿要花几个月的时间。他购买了不少音乐书刊自学,不懂的地方就到学校请教老师。为了写歌、唱歌,卢德生耽误了不少生意,原本兴隆的牙医诊所到后来只能勉强维持。

  泰宁发展旅游之后,又给了卢德生创作旅游山歌的灵感。他以泰宁山水为题材,试着帮导游、排工写歌,为泰宁增添了一份旅游元素,一份与众不同的乡村文化气息。

  40余年来,他创作了100多首山歌,包括独唱、对唱、多声部演唱、山歌剧、山歌小品等,还原百姓细碎生活、歌颂农村新面貌、赞美泰宁山水……题材全面,或悠扬高亢,或风趣恢谐,既保持了泰宁山歌的原汁原味,又形成独特的风格,赋予了山歌新的生命,深受当地百姓和外来游客的喜欢。在第二届原创音乐评选活动中,名人大腕云集,9万余首原创歌曲角逐,最终卢德生的《歌唱你哟富饶的莲乡》《九龙潭之恋》脱颖而出,分别获得二等奖与三等奖。

  凭着对山歌的坚持与坚守,卢德生被誉为客家山歌王,成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、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会员、中国音乐著作协会会员、中国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泰宁山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。2015年卢德生被泰宁县委县政府授予“最美非遗守望者”称号,同年被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授予“客家山歌民间传承大师”称号。2018年,他与女书传承人弟子陈军一起,被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展示展演活动邀请为剪彩嘉宾,今年,他被收录至《中国百强非遗人物年鉴》。

  一腔热情:“活态传承”传四方

  有了好歌,怎样让大家唱起来?2005年起,卢德生把泰宁社会各界中嗓音条件好、有文艺细胞的人吸引过来,组成一支“山泉组合”山歌队。2008年在“山泉组合”的基础上,成立了泰宁客家山歌协会。

  这是一个特殊的团队,队员有70多岁的农家主妇,有20岁出头的景点导游;有企业老总,也有单位工作人员……不同的行业、悬殊的年龄差异并没有妨碍他们走在一起。他们的排练场所也很特别,卢德生的小牙科诊所、东洲桥头的亭子间、状元文化广场的地下停车场……出于对山歌的热爱,这些泰宁山歌的“铁粉”们克服重重困难,坚持练唱排练,经常一唱就是两三个小时,有时要练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,家人嗔怪他们是一群“疯子”。

  今年已经71岁的饶桂英是卢德生的忠实搭档,这些年来成了他的左膀右臂。有一年,她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,走几步路腿就痛,在医院挂瓶治疗时,还每晚坚持去练唱;小外孙出生她去外地帮忙带孩子,因为牵挂山歌,最终依依不舍放下孩子又回到泰宁。黄盛腾、冯尤庆等人是协会成员之一,也是上清溪排工,为了唱好山歌,他们经常傍晚收工后从上青乡骑半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到城里,练唱或演出结束再骑车回去……

  队员的识谱能力差,有的甚至不识谱,他们学唱的方式就是口口相传,以一种“活态传承”的方式唱响山歌。卢德生一写出新歌,第一时间教会搭档饶桂英,两人去教其他队友,一句句教、一字字纠正,有时为了将一首歌“唱出味道”、和声配得和谐,全体队员经常“磨练”一两个月。

  演出,是让市民与游客直观感受到山歌魅力最直接的方式。为了更好地推广山歌,县里为协会创造机会,大大小小的舞台演出都会叫上他们,让泰宁人初识“原来我们也有这么好听的山歌”。前两年,协会队员们克服重重困难,在古城剧场进行了一场山歌专场演出,演出现场挤满了人,掌声、笑声不断,极大地提高了山歌的知名度。

  舞台演出毕竟有限。队员们有一种更特殊的“演出方式”——即兴表演。游人如织的景区、市民云集的广场、清风送爽的湖畔……哪里人多他们去哪里献歌,服装穿起来就是一场小型“山歌秀”,不仅没有“出场费”,还自己倒贴服装费用。

  为了让泰宁的孩子们近距离接触山歌,更好地进行推广普及,近年来泰宁山歌“走进校园”,卢德生带着协会队员走进校园,一句句为孩子们教唱。三中成立了山歌社团,泰宁实小、二中、一中、金湖旅专等校园纷纷掀起山歌热潮,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会哼唱几句“锅盖滚滚圆,扁担那那长”。老年大学不仅教唱山歌,还制作了一本山歌集,将全县最具有代表性的数十首山歌收录其中。

  如今,泰宁山歌已唱响泰宁,唱出福建,唱向全国。它不仅被列入三明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,还登台亮相过央视农民春晚、欢乐中国行、中国非遗首届春晚、深圳艺术节、上海大世界等各类舞台。泰宁旅游将山歌纳入导游必学的课程之一,各景区导游、排工们都能高歌几曲,让山水惊艳游客的眼,让山歌惊艳游客的耳,山歌文化也随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带到世界各个角落。

为创作山歌剧《哥哥偏要当红军》,卢德生(中)到新桥乡岭下村采风。

  一种尴尬:山歌“瓶颈”盼破解

  从年轻时偶然涉足,到如今步入白发苍苍,卢德生为泰宁山歌痴迷与奉献了近50年。数十年的坚守与辛酸,难以言尽,最让这位老人牵挂的,却是泰宁山歌面临着“瓶颈”的尴尬。

  他说,泰宁山歌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,由祖先一代代相传下来的,呈现的是泰宁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横截面,也是旧时期人们通过口头艺术,记载社会生活、爱情、劳动的画面,所以山歌有着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、传承价值和旅游价值。

  作为传唱主体的山歌协会,成立至今已12年。成立之初队员100余名,但协会没有固定的办公及练唱场所,也无任何稳定的资金来源来支持山歌创作、录制音乐、添置演出道具等运行,全凭队员们的一腔热情与无私支持。由于条件实在太差,队员已由之前的百余人锐减至目前的20余人。

  山歌要用地道的本地方言演唱,现在泰宁方言亦在逐步“萎缩”,会讲的人越来越少。同时,受流行歌曲影响,年轻人嫌山歌“难学、土气”,使山歌传承大大受限。目前除协会队员外,唱泰宁山歌最活跃的群体莫过于上清溪或九龙潭的排工,但他们基本只唱一些与景区有关的歌曲,无法真正将山歌推广与发扬光大。

  山歌传承,不但要有人唱,还要有人创作。这更是一大难题。创作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,要对泰宁的文化底蕴非常了解,还要对山歌十分的挚爱,才愿意花大量时间做这“赔钱的买卖”。一方面曾经会唱山歌的老人随着岁月流逝亦已老去,再难采到原生态山歌。一方面年事已高,创作的步伐越来越慢,令卢德生好长一段时间担忧山歌会“停滞不前”。

  不过,最令老人开心的是他找到了一位“关门弟子”,就是泰宁县文化馆馆长肖秋红。她不但歌唱得好听,平时也会写歌,愿意跟卢德生学习山歌的创作。去年,他们一起首次将泰宁山歌改编成合唱曲,辅导一中合唱团演唱并参加市里的比赛;目前,他们又在合作山歌《幸福鲤鱼的故事》。

  为了让山歌协会更好地发展,肖秋红一方面提供馆里的演练厅,让大家有排练的固定场所。一方面利用非遗展览馆这个平台,尽量创造机会,在游客多的时候请队员们到县里参加演出,让队员有更多的展示机会。

  卢德生创作山歌,得到了家人无私的支持。他儿子、媳妇、女儿都是山歌协会的队员,连小孙女都爱唱山歌,有时一家三代人同台献艺,成为佳话。最近几年,为了不打扰孩子读书,寻求安静更好地创作山歌,卢德生从家里搬了出来,住在女儿帮他租的民舍里。他的经济并不宽裕,仅有的几万元积蓄陆陆续续都投入到了山歌音乐的制作,但物质的匮乏浇不灭他对山歌的痴迷,这位七旬老人带领着泰宁山歌协会,至今还在为泰宁山歌的传承四处奔走、教学。(三明日报泰宁记者站 陈启芳)

 
 好 人 榜          更多>>
图片1.png
 
图片1.png
图片1.jpg
 
龙荣根.jpg
图片1.jpg
 
王贵珠正像.jpg
   创 城 简 报       更多>>
创城简报2012年第25期
创城简报2012年第24期
创城简报2012年第23期
创城简报2012年第22期
 创建工作交流        更多>>
创建工作交流2016年第1期
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4期
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3期
创建工作交流2014年第12期
主办单位:中共三明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
技术支持:今日三明网